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改革观察丨马关县“家门口务工车间”创新就业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22 22:51:24
为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集成联动、协同高效,我们开设《改革观察》栏目,旨在对全州各行业各领域改革试点争取、任务落实、自主创新、经验模式进行总结宣传推介,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山篇章汇聚强大的改革力量。
近年来,马关县立足边境县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招小商”“引厂到边”工作,通过盘活镇村闲置资产,精准招引小微企业,全力打造“资源变车间、产业进车间、增收在车间”的就业新模式,让群众出“家门”就能进“厂门”,成功实现“挣钱顾家守边”三赢局面,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的改革路径。
精准定位,靶向发力“招小商”
深入分析本地资源禀赋和口岸经济优势,精准选择适配产业方向,实行“主要领导带队招商、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的招引机制,创新“招小商、引厂到边”改革举措。在项目引进过程中,政府主动作为,推出“妈妈式”服务改革创新,制定弹性租金标准,3天完成土地省级审批、25天实现项目签约落地,推动新永胜服装生产线等项目快速投产,1个月内带动320人就业,预计达产后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高效服务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同时,开展招商能力提升改革,通过专题培训培育基层“招商明白人”,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大使”“宣传大使”的浓厚氛围,2025年以来成功招引企业12家,激活闲置厂房、校舍等资产1.2万平方米。
马关县人民政府与新永胜签约
联动帮扶,拓宽岗位促就业
深化就业服务改革,构建“培训—招聘—就业”全链条帮扶机制,破解群众“就业无门、技能不足”难题。2025年来,通过开发推广“培训小程序”推行“按需培训”改革,截至目前,共开展技能培训76期3507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127人次,监测对象劳动力162人次,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整合资源办好“家门口务工车间”,支持经营效果好、带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资产收购、租赁经营等方式,参与闲置资产盘活,扩大经营范围,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劳动力,稳固守边群众收入,防止返贫,强化稳边根基。
茅坪新村用闲置资产引进乐立电子工厂
创新模式,灵活就业暖人心
推行“边学边干”模式,采取“招工—培训—生产”同步推进机制,都龙镇茅坪社区通过盘活资源招小商引进了云南乐立电子有限公司,采用“固定工+灵活工”的计件工资方式,不仅吸纳一批青壮年劳动力就业,还解决了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小孩以及年龄较大的半劳力人群的就业问题。在车间内,还贴心设立休息区,配备饮水机、医药箱等基础设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施“弹性工时”改革,积极发挥“村级共建理事会”统筹作用,推出“居家加工、错时上班”等灵活就业方式,助群众平衡家庭、巡边与工作。根据工序特点分配任务,让不同人群找到适配岗位。
群众居家办公
盘活资产,打造边境“幸福工坊”
将闲置联防设施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就业载体,打造“幸福工坊”。政府将闲置联防所租赁出去,既解决返乡青年创业场地难题,又激活集体资产。花坊创新采用“集中培训+居家制作”的灵活就业模式,新学员经过一周免费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即可领取材料回家制作。目前,已有28名群众稳定参与,其中包括多名残障人士、五保户等特殊群体。花坊日均发货约800单,节日期间订单激增时,可组织15名以上花艺师集中赶工,日发货量突破5000单,年内订单总量已超20万单。
群众在边城春韵工艺花坊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家门口务工车间”24个,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马关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在挣钱、顾家与守边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来源:州委政研室(改革办)】
(编辑:徐仕桓 美编: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