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人民银行文山州分行:“423”机制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领域
发布时间:2025-01-24 11:40:44
2024年,人民银行文山州分行紧扣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423”机制建设引导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领域,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构建“四个一”协调联动模式,深化制度机制建设引领
建立一个“机制联结体”。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联席会议机制为抓手,牵头印发金融支持产业强州、“五篇大文章”五拓行动等工作方案,推动出台“牛十条”、三七全产业链“链长制”等配套实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出台《文山州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使用办法(试行)》,细化产业奖补、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推动促成省农担文山办事处在全州实施“零费率”。
用好一套“政策工具箱”。推广“再贷款+农业产业链特色贷”“再贷款+民族团结贷”等“再贷款+”模式,全州当年累放再贷款19.28亿元、余额19.23亿元;推进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指导银行机构发放碳减排、设备更新领域贷款8.88亿元和160万元。
构建一体化项目“对接快车道”。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科技、民营、专精特新等“1+N”融资对接机制,促成全州农业产业链获贷84.97亿元、147户科技型企业实现融资37.04亿元,75户“专精特新”名单企业获贷16.86亿元。
完善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库”。牵头制作《文山州“五篇大文章”政策要点及信贷产品汇编》二维码,并依托“政务中心+机构门户网站+金融顾问团”等开展立体式宣传,着力打造金融政策“码”上通。
实施效能提升“两项”行动,增强链式金融供给
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县一特”打造行动。一方面,培优特色农业。推广“产业+金融”双链长制度,建立“一链一行”主办行制度,指导建成22个普惠金融服务港湾、3个首贷服务中心、2个民族团结金融服务站,并匹配推出“民族团结贷+民族团结保”、三七存货质押、肉牛活体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县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促成全州三七、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链获贷余额分别为33.76、30.69、20.52亿元,助力肉牛存栏全省第二、三七产量产值和蔬菜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另一方面,育强优势产业。围绕“核心项目建链、产业集群拓链”,支持培育神火、宏泰、文铝等一批“链主”核心铝企,分环节建立铝产业项目名单,支持铝业转型升级,推动铝产业链贷款实现投放183.42亿元。
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样板村”创建行动。完善沿边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信用+金融”的金融服务模式,畅通边民以“信”融资渠道,推动全州共评定信用农户62.8万户,评定信用村和信用乡(镇)713个、81个,其中,沿边信用行政村42个、信用乡(镇)14个,实现边境幸福村全覆盖。
强化“三项”督导促进机制,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能力
以“一把手”工程定位压实责任。把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要求列为各银行机构“一把手”工程,要求主要负责人亲自统筹、分管行领导具体推进、相关业务部门专项落实。同时,建立金融机构负责人按季汇报工作制度,动态监测和指导各项金融帮扶政策执行情况。
建立“多维度监督措施”强化落实。发挥“乡村振兴成绩考评+政策效果考核评估+劳动竞赛比拼”激励约束机制,将州、县两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政策效果评估和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劳动技能竞赛主要内容,以评促建激励银行机构扩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
组建“典型案例库”增强信息共享。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将全省首笔“三资e贷”落地文山、全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网络平台顺利搭建、全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实现新突破等经验做法适时编发共享。强化正向激励,针对入选“典型案例库”的金融机构在政策效果考核评估中给予加分。
(孙一民 夏积鹏)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