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兴文人才风景线”系列访谈(二)丨胥仁政:以“文山之干”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2024-03-18 09:40:59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州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州”战略,积极营造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着力构筑滇东南区域性人才高地,助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从今日起,文山州融媒体中心将陆续推出“兴文人才风景线”系列访谈,邀请州和8县(市)相关部门、部分成员单位、重点企业代表进行访谈,解读我州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展示全州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讲述各行各业人才创新创业的生动故事。
问:近年来,我州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兴州”战略,紧紧围绕省、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安排部署,推动落实各项行动计划,去年全州高考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充分体现了全州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我州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答:首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州、县(市)、乡(镇)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州、县(市)、乡(镇)三级党政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学校当好“编外校长”,州级财政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支出”,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其次,坚持把教师作为文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教师培训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实施“1+1+2+N”强师计划,即:制定1个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师计划,举办1个“七乡·红烛大讲堂”,搭建“七乡红烛先锋·书记校长大擂台”和“七乡红烛先锋·教学竞赛大擂台”,开展N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培训,分学段组织N个科目教师培训和竞赛,聚焦书记(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科教师队伍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全员培训。
第三,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推动城镇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全州2042名教师、120名校长交流轮岗,实现县域内教师优质资源共享。
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州突出抓好以“一中”为龙头的教育改革。在改革中如何加强“一中”的师资力量?对州一中和8县(市)一中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有哪些政策支持?目前“一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哪些方面的提升?
答:“一中”改革方面可以总结为四个“高”。党的全面领导“高规格”。州、县(市)党政“一把手”抓“一中”改革,“一中”全面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校长分设。
政策经费保障“高标准”。州级财政每年在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1200万元作为州一中新增绩效工资增量,对州、县(市)“一中”改进学校办学条件,给予人事、编制、经费保障等政策倾斜,出台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绩效核定办法。
人才引进管理“高水平”。出台一批制度,通过特殊人才引进、县(市)考察优选等方式,配强配齐州、县(市)“一中”党政领导班子,引进高水平教师,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学校办学活力,目前共引进教育人才114人。州一中、文山市一中、西畴县一中通过特殊人才引进校长,实行绩效考核和年薪制。
人才培养培训“高质量”。州级财政在每年安排3000万元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安排1000万元支持教师培训。以“三名”工程为抓手,重点培养“兴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兴文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州级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逐步解决教育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鼓励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鼓励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攻读在职硕、博研究生学位,加大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问:2022年,我州出台了《文山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提出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这项工程的目标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落实?目前成效如何?
答:“三名工程”目标是:到2025年,全州培养认定教学名师1000名,培育认定名校50所,培养认定名校长50名。
在培养教学名师工程方面,对评定为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同步组建名师工作室。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班,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在建设名校工程方面,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联名校、名校带弱校、集团化发展、结对帮扶等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培育一批示范引领名校。从省内外引进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依托国家试点校等特色项目,创建一批文山特色学校,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实施名校长工程方面,建立名校长后备人才库;加强与社会专门人才机构、高等院校及教育人才部门的合作,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选调、引进名校长;建设名校长工作室,总结推广名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优秀学术成果,发挥名校长引领示范作用。
问: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州的重点工作,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乡村教师是关键,教体部门将如何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教育?
答:通过保障乡村教师待遇、推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和教师培训培养、建立教师荣誉制度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方面。一是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参照公务员津补贴调整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水平。二是按照有关要求,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乡镇工作岗位补贴的实施范围。三是贯彻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省级有关文件规定,各县(市)结合实际实施,全州连片特困县实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实施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
推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方面,一是采用学区制、集团化办学。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率先探索学区制、集团化办学试点。二是采用帮扶政策着力解决“县中困境”。为提升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和育人水平,着力解决“县中困境”,建立优质普通高中对口帮扶长效机制,通过“五个一批”教育对口帮扶、“东西部沪文协助”教育帮扶,创新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方式。
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方面,借助省属高校对我州3个边境县派出体育美育师生支教帮扶工作契机,积极宣传本地优势政策,动员支教大学生毕业后积极报考文山地区学校,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乡村教师培训培养方面,实施“1+1+2+N”行动计划,结合国培、省、州、县(市)、学校“五级联动”,采取“分级、分类、普遍轮训”等方式,全面推进教育振兴发展。
教师荣誉制度落实方面,每年向省级推选上报乡村学校从教20年及以上的优秀教师;州政府对从事乡村教育15年至19年的教师颁发州级荣誉证书,各县(市)政府对从事乡村教育10年的教师颁发县级荣誉证书。另外,各类优秀教师评选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倾斜,通过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刘虹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