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水柏枝绿江安美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8-29 09:34:34
江面薄雾如绸,岸边的亲水步道上,成群的四大家鱼在水草间穿梭。江滩浅流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长势旺盛,细长的根系深深扎进滩涂,默默守护着这片江岸。
这里是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阳春镇中坝村。
十年前,这个村还是另一番景象:40公里长江干流上,渔船密布、渔网连片,“靠江吃江”的渔民们驾船穿梭,江滩石缝里藏着废弃渔网,江面偶有垃圾漂浮。
光阴流转,中坝村彻底告别了过去的“渔猎谋生”,走上了“护江兴村”的新路;从曾经的“与鱼争利”,变成如今的“为鱼护航”。这座依江而生的村落,以生态保护为抓手,在长江岸边勾勒出生态向好、产业兴旺的图景。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阳春镇中坝村。
巡护队的“新身份”
8月19日拂晓,江安县汉安两江巡护队副队长吴江和队员李基奎已经开始收拾装备,准备开启一天的巡护工作。
这支由部分退捕渔民组成的队伍,十年间完成了从“与鱼争利”到“为鱼护航”的转变。
当天,他们顺江而下,前往十多公里外的阳春镇中坝村。
和多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巡护队时一样,今年37岁的吴江依旧腼腆、内向。不同的是,他的额头上多了一些细密的纹路,皮肤被江风日晒镀上“铠甲”。
巡逻艇沿着江岸行驶,船尾浪花拍打着卵石,芦苇簌簌作响,惊起水鸟。吴江的眼睛始终注视着江岸的石缝之间,多年的巡护工作让他在二三十米以外,就能通过一根细小的绳子判断出水下是否设有非法捕捞装置。
江安县有着近40公里的长江干流,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的眠床。十多年前,这里靠江吃江,不少人靠着打鱼为生,那时江面上渔船密布,渔网几乎连成了片。
随着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江安县200多户渔民响应号召退捕上岸。起初不少渔民犯愁:祖祖辈辈靠打鱼吃饭,没了船和网,往后的日子该咋过?
很快,政府的帮扶政策落地:发放退捕补助、开展技能培训,为渔民铺就转产路。有人学烹饪开起江鲜餐馆,用养殖鱼虾还原地道风味;像吴江、李基奎这样的渔民,则带着对水域、鱼类的熟悉,加入巡护队转型“护鱼人”。
“以前抓鱼想的是让鱼不跑,现在想的是让鱼‘住得舒服’。”48岁的李基奎道出转型的变化。
2018年至今,这支“渔民巡护队”已解救搁浅长江鲟546尾、其他珍稀鱼类382尾,协助执法打击非法捕捞、宣传护鱼知识、参与水上救援,成了长江生态的“第一道防线”。
他们用“老本行”的经验,守护着曾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巡护队队员在查看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的生长状态。
江滩上的“生态宝”
“你看,上次你来的时候两岸的植被还没有这么茂盛吧!现在这里四季常青。”吴江伸手指向右侧江岸,那里的水草从堤岸一路蔓延至江水边缘。
“这几年的变化确实大,在亲水步道上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的四大家鱼在水草里觅食;冬季,南迁越冬的红嘴鸥也会选择这里作为‘驿站’休息。”吴江语气中带着自豪。
船微微转向,水声轻响。吴江手指向船舷左前方:“前面马上要到香炉滩了。”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座四面环水的江滩。
“滩上生长了不少疏花水柏枝,那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吴江介绍,疏花水柏枝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在汛期江水上涨被整个淹没时,它能在水下“闭气”进入休眠状态;等到枯水季水位回落时又迅速生长繁殖,具有很强的耐水淹能力。
细长坚韧的枝条、发达的根系,让它成了江滩的“固沙能手”,既能锁住泥沙,又能绿化岸线,为长江生态修复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坝村位于长江江安段最尾端,江水平缓、浅滩众多,恰好成了这种“长江独苗”的“宜居地”,石缝里、浅流边,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目前,江安县境内的部分长江沿岸分布着7万余株疏花水柏枝。“这在全国来说,规模和数量都是非常大的。”汉安两江巡护队队长周涛说,相比2018年,疏花水柏枝数量增长了一倍。
村落里的“新图景”
此时的岸边,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河长徐国君也正带着几名志愿者在巡河。
这些天水位下降,河滩上零星散落着一些疏花水柏枝,它们的根部深深扎入地下和岩石缝中,枝条遒劲、枝叶繁茂,有的已经有一人多高。
几只野鸭突然从草丛窜出,扑向江面觅食,徐国君笑着说:“以前石缝藏渔网、江面漂垃圾、岸边有采砂船,现在野鸡、野鸭、斑鸠天天见,生态好得很!”
中坝村辖区2.5平方公里,坐拥4.5公里江岸线,曾经“靠江吃江”的村民,如今早已把环保刻进生活。为了保护疏花水柏枝,村里不搞养殖业,避免牲畜啃食嫩芽;村民出行多用电三轮、电瓶车,守住“零污染”底线。
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金果果”柑橘树——每年成熟季,果汁企业、城市商超主动上门采购,销路不愁;每年二三月,遍野的油菜花盛开,吸引宜宾、泸州、自贡乃至云南的游客,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
村民李霞就瞅准了旅游商机,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里,菜肴皆选用当地新鲜食材,带着“土味”的特色农家菜,成了游客的心头好。旅游旺季,这里每天能接待二三十桌客人。
“江水清了,鱼回来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李霞的笑容里,藏着中坝村“护江”带来的“兴村”红利。
一江清水向东流,掠过茁壮的疏花水柏枝、欢快的鱼苗,也掠过中坝村村民的笑脸……
(宜宾融媒记者:庄歌尔)
(编辑:郭韦 美编:冯鹤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