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扶贫故事 | 攻坚决胜荒田村

发布时间:2020-06-10 17:03:11   阅读 32788  

近40年来,在麻栗坡县八布乡荒田村还没有发生过这样涉及人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件。一次次地开会,无数次地填表,大规模无死角地发动群众。无论是墙壁上的标语口号,还是手机里、电视里、广播里的宣传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县农业科技局定点挂钩,县里还派来5名驻村工作队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挨家挨户地问情况、摸家底。反反复复地核实家产,落实到每一笔收入来源的依据,并且按照“三评四定”的程序公开评议。全村13 个村民小组,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反复评议。全村共有359户1455人,一户一户地反复核实,一人一人地登记,并在每一张表格上签名盖章。最后,全村核定为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对象有125户479人。建档立卡、访贫问计、限期脱贫,这种感召力就像盐巴掉进油锅一样,沸腾起来。沉静的边寨热闹非常!

大约70年前翻身做主人时,村里热闹过。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里也热闹过。这次的热闹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不同在“精准”二字上。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四面八方来的任务都得由村党支部落实。党和国家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得依靠村党支部这座“桥”与群众连接起来。只有让农民脱贫,过上美好生活才是社会主义。这是村党支部、工作队的历史使命。他们靠精心、精细,靠精气神,靠精诚所至使金石为开。

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村党支部会、党员会、群众大会……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感到压力如山,都在寻找致富的门路。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40年了,老百姓从天亮苦到天黑,一年苦到头,就是富不了。荒田村的攻坚克难确实有难言之苦。这里地处中越边境线上,封闭在峰峦起伏的云雾里,基本与世隔绝。村寨往南300米就是山峰顶端,也是封锁严密的国境线,处处是悬崖峭壁。他们世世代代守卫着祖国的这10公里边境线,与外界交往只有村子北面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通往乡里虽然只有十七八公里,但基本上是毛路,晴通雨阻。从海拔二三百米的八布河峡谷到1000米左右的荒田村,人们进出村子,晴天要在坑洼里颠簸半天的时间;雨季需要在危险的泥石坑里爬行一昼夜。有的危险路段行车基本上跟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许多农副产品都苦于运输成本太高,卖不出去;即使卖出了,扣除运费就毫无利润啦!若要富,先修路。这是苗族村民几十年的呼唤!

荒田村是苗族村寨,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期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荒田村的脱贫问题,牵动着州县乡领导的心。他们无数次入村进户调研,会诊把脉,一致认为:荒田村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典型!一定要拔除穷根,让苗寨群众过上好日子!

穷根在哪里?

有人曾经指出:荒田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党支部开了无数次会议检讨,党员干部人人带头清除“等靠要”的思想。可大家心里却并不认为“等靠要”思想完全不对。村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心里十分明白,不“靠”不行!如果不靠党和国家的政策,荒田村就没有美好生活。不“要”也不行!如果不向国家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仅靠农民自己的小收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无法解决水电路问题。

至于“等”,绝对不能等!“等”就是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他们认真地研究国家扶贫政策的助推点,精心论证、编制争取资金、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终于争取到了专项扶贫政策资金,争取到了金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化、社会保障等行业的大力支持。有40个农户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感兴趣,很快申请获得了小额信贷支持。村委会通往乡政府的道路硬化项目与道路安全防护工程都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入村道路已经硬化4公里,串户道路已经硬化1.86万平方米,完成了380伏的动力电改造项目与饮水提升项目。全村第一次实现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网络等项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为村民做好事也不容易,每做一件好事都有障碍存在,都需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往往给农民办好事,农民却迟迟疑疑,左顾右盼,战战兢兢。其实是穷怕了,怕连本带利赔进去,又雪上加霜。有的干部和贫困户习惯了过去的救济式扶贫,直接将钱物送到农户家里,贫困户高兴,干部也省事。这种“吹糠见米”的救济方式,好是好,但是救济的钱粮一吃完,又是贫困户。周而复始,年年岁岁皆如此,所以年年扶贫,年年贫困。这个障碍不突破,贫困帽子永远甩不掉。怎样激发农民内在的向上动力,不让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之火熄灭?村党支部与工作队经过几番考虑后,将各个方面的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实行产业扶贫分红,让农户可持续收入,提高脱贫效益。

万事开头难。35万元的整乡推进产业发展资金,第一次入股龙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按6.5%分红,略高于银行存款利息,虽然利润不高,但是既保本吃息、又能加快畜牧业发展。大家看到了好处,又继续将50万元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入股公司,按7%分红。与龙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示范,闯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脱贫路子。他们又将37.5万元的县肉兔养殖项目补助资金,入股麻栗坡县众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6%分红。再将37.8万元的财政产业发展资金,入股麻栗坡县农投公司,所得分红按条件量化给村民。全村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160.3万元扶贫资金牢牢地捆绑在三个龙头企业的“龙头”上。龙头摆、龙尾甩,一条产业“蛟龙”开始在苗寨起舞腾飞。

攻坚克难需要担当。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有严格规定,扶贫性工程项目更为严格,必须公开、公正、公平地履行招投标程序,而且还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检查验收。面对村里争取来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果由外地人员承包施工,成本高、运输费用大,村民没有收入。如果由村民承包施工,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长刘成风长期从事纪检工作,他既坚持原则,又大胆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与能工巧匠带头,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包下来,带领村民一起施工。这批上百万元的工程项目,既锻炼出了一批农民技术工,又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树立了村干部的威望。村民感慨道:“跟着党支部,群众能致富!”

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之火,渐渐燃烧向上。攻坚之战,渐渐周密实在。打拼之力,渐渐精准显效。这几年发展种植养殖业的效益,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贫困的建档立卡户:35户农户养殖能繁母牛和牛犊61头,获得实施产业奖补9.1万元,125户农户获得量化分配3.78万元。80余户非建档立卡户养殖能繁母牛和牛犊130余头。新寨的建档立卡户王廷富家6口人,他是唯一的劳动力,因外出务工导致右腿截肢,不得不回家。村里支持他养殖了3头肉牛,第二年发展到12头,之后每年保持存栏10头以上,出栏销售5头以上,纯收入5万多元。目前他家建盖起2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住房,而且新建牛圈,扩大养殖规模,获得了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与贴息帮扶优惠。

凹塘村小组的熊世家4口人,由于长期死守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越过越穷。工作队就帮他出主意,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购买能繁母牛6头,当年生牛仔4头,很快新增到12头,出栏8头,纯收入达4万余元,顺利实现脱贫。王廷明家4口人,原来蜗居在70平方米的危房中。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很快脱贫,并且建成了全村最漂亮的农家别墅。夫妻俩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苦参的技术,从1亩发展到8亩,每年收入2万多元,还带动了大批农户种植苦参。目前,全村共种植苦参20余亩、砂仁100余亩。

村党支部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果,将科技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两只翅膀。先对全部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并延伸到全村的劳动力;然后,检查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与建档立卡户学生的学习生活补助政策,耐心细致劝返流失学生,做到全村无一名辍学生。科技教育与产业发展是农民穿衣吃饭的基础,也是“三农”发展的第一要务。农民吃穿不愁之后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起房盖屋、红白喜事。在荒田村,一个农户辛辛苦苦劳动一辈子,却积攒不够盖房子、讨媳妇的钱。党和国家政策让他们圆了美梦:村里7家农户完成了墙台梁建设,24家农户改造了厕所,216家农户新建了水冲式厕所,87家农户硬化了庭院,52家农户硬化了室内厦子。全村完成137户的住房加固改造,完成65户的住房拆除重建,新建6户兜底保障房。

如今的荒田村,家家户户的住房焕然一新。好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得到实惠,大家都像嚼了橄榄又喝水一样,回味无穷。

为避免村民因病致贫返贫,村党支部做实两件事: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覆盖全村,即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村也必须签约,并定期入户走访大病、重病患者,确保每个村民患病有所医,健康有保障。另一件事,退耕还林还草200多亩,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让苗家村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荒田村的农民已经感受到封闭不能进步繁荣,与世隔绝必然贫穷落后!他们走出大山,闯沿海,进广东、福建;学技艺,奔走浙江、湖南。他们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土地的微薄收入捆绑中解放出来。全村450多人走向全国各地,跻身于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石材加工业。依靠打拼挣钱,形成了一项稳定的经济收入。

建档立卡户熊廷才家6口人,有4个劳动力,其中3人经过实用技术培训后外出务工,每年收入6万多元,不但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建盖了300平方米的房子,保持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下荒田村的建档立卡户李正全家6口人,4人赴广东务工,每年收入达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5年后新建了一栋两层砖混结构住房。大多数农户都像他们一样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2427元增长到14382元,几乎一年翻一番。所有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都稳定在375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已经降低到0.21% ,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

村民外出打工的最大效益是获得了新的生产生活技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打拼中历练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人才。王廷武家有4口人,他从挑混凝土的打工仔,成长为建筑设计人员,逐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大包工头。夫妻倆从一贫如洗的建档立卡户变成村里有名的富裕户,从住四面透风的破房子到如今两层半的小洋楼,如今美好的生活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深山里的苗寨,渐渐地与现代社会融合,渐渐地与现代社会同步!

不过,苗族村民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依然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每年村里举行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时,450多名外出务工者都要返回村里欢庆节日。

荒田村变了!站在中越边境线的五星红旗下,遥望村里一年一度的苗族山花节中欢快热闹的场景,你会听到歌声里释放着他们生活的喜悦,你会看到舞姿里表达着他们无限的情感,你会发现七彩刺绣服装上绣着他们美好的梦想。

夜幕时分,笔者告别了荒田村,心里吟出了此次走访的感受:峰峦起伏谷云深,新瓦房前歌舞临;远道打工归故里,踩花山上结同心。

(孔祥庚)

(编审 窦文金)

(排版 罗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