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人必读| 滇南抗战连载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滇南抗战”
发布时间:2020-10-31 17:23:00
第四章 文山防御(下)
第52军第195师师长覃异之是一个打仗的好手,这位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在抗日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笔者一直想了解覃异之留在文山的家属的情况,但是,经多方查找资料,仍然还是没有任何信息。
覃异之
1944年,覃异之被蒋介石提拔重用,惹得不知内情的关麟征将军生了气,失声喊道:“这是谁的主意?这不等于断我一臂膀吗?”
有一篇未署名的文章《从蒋氏父子臣子到叛将》,写了事情的经过:
1944年,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经反复酝酿,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召唤青年从军。国民党中央党部设立“全国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并负责指导,蒋介石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党、团、军、政各界负责人及各大学校长、社会名流等担任委员,蒋经国也是委员之一。
蒋介石成立青年军的用意,不仅是为了扩充抗战力量,更是要在政治上与中共争夺青年。因此,蒋介石对青年军的人事安排很重视。陈诚、胡宗南将推荐的青年军各师师长的名单提交蒋介石审阅、圈定时,蒋见名单上没有覃异之,便将覃的名字补上。调令发到云南文山第九集团军司令部的时候,总司令关麟征将军一看,便失声道:“这是谁的主意?这不等于断我一臂膀吗?”他放下覃异之的调令,心里暗想,是不是“土木系”那帮人又在作怪,即刻打电话给重庆办事处主任周季钊,从他口中得知此事是蒋介石亲自指定后,只能认可了之。
周季钊外带着告诉关麟征,蒋介石特别重视青年军,派其子蒋经国任青年军总监部政治部主任。青年军的师长都是从各军军长里面挑出来的,他们到青年军任职要压一级,军长必须是中将,团长必须是少将。蒋介石对青年军的人事安排很重视,师长由他亲自挑选,团长由嫡系部队挑选少将级干部担任。团以下干部则由各部队择优保送到青年军训练总监部所属的干部训练团受短期训练后,才能选派到各师任用。
关麟征听后,觉得事关重大,就不再言语。他心里极不希望覃异之在这个时候离开第52军,自己辛苦创研的“三合战法”,需要像覃异之这样的将领来实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消灭日军。但是,自己也不能就此截断了他的升迁之路。这时,覃异之已到广西老家接好家眷返回,当他一家辗转到达文山驻地时,就听到关麟征将军告知,他已被任命为青年军第204师师长,请速到重庆报到。
覃异之不解,自己对滇南文山刚有所了解,正想在军事上与日军一搏,军委会怎么就将自己调离了呢?关麟征便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他。覃异之一听,自己是老头子亲自点的将,也不敢多问,他将家眷在文山城里安顿好后,即刻赶赴重庆报到。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对覃异之说:“已发表你就任青年军第204师师长的任命,去万县训练青年军。你现在马上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办理手续,总监是罗卓英。”当覃异之赶到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时,罗卓英见面就说:“哎呀,发表你任第204师师长的任命已有一个多月了,都不见你来,要是别人我早就更换了,因是委员长手令,我不敢换呀,没有办法只有耐着性子等,你是上任最晚的一个。”覃异之只说了一声,滇南要事繁忙,耽搁了。
国民革命军官兵
覃异之任青年军第204师师长期间,完全唯才是用,对部队训练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他了解到全师的青年大多来自鄂、豫、皖时,便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编了一首《204师师歌》,由一位作曲家配上曲子,在全师教唱。年轻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这样的训练教育后,士兵生活活跃,训练积极、认真,军队的士气提高了。第204师的训练取得了成功,引起军界瞩目,同时也引起青年军政治部主任蒋经国的重视。蒋经国多次来第204师视察,大为震撼,对覃异之及第204师大加表扬,欲对覃异之加以重用。
1945年5月,中国军队开始转入反攻,日军的败局已定,出现大溃败的局面。这时,蒋介石更加关心部队的建设情况,当得知第204师师长覃异之在万县训练青年军有方、成绩突出时,便特地到万县视察了第204师。待检阅完毕,蒋称赞道:“204师很不错!国军应该多有几支这样的部队!”在万县期间,覃异之对时局及军队建设的看法获得了蒋介石的赞赏,蒋介石问他:“你对时局有何看法?”他回答:“我估计日本很快就要投降,问题是日本被打败后,我们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八个字:盟美、和苏、防英、制日。”蒋介石对覃异之这番话很感兴趣,当即要他写成文字给他寄去。蒋介石在万县视察完毕,覃异之送蒋到飞机场,临上飞机,蒋介石还不忘提醒覃异之,要为党国倾心尽力。后来,蒋介石和白崇禧一道视察青年军第204师和第203师,蒋两次对白崇禧说:“还是204师好!”蒋对第204师的称赞给白崇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军投降后不久,国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迁往南京,与此同时,覃异之又被蒋经国推选为三青团中央干事。蒋经国对覃异之大加援引,自此,人人都视覃异之为“太子系”人物。不久,蒋介石要覃异之马上到南京去面谈。覃异之去谒见了蒋介石,这也是他第一次到南京。蒋介石要他到身边来做侍从室组长,覃异之不愿去,他熟悉蒋介石的脾气,于是决定想办法解围。
侵越日军
覃异之便请蒋经国说情。蒋经国劝他说:“老头子身边尽是些旧脑筋的人,想用一些思想开明、有新脑筋的人,就是需要你这种有新思想的人,我亦赞同你来。”覃再三推辞说:“我是带兵的,总统身边的细节不熟悉,又怕与浙江人搞不好关系,会出问题的。”蒋经国说:“浙江人没问题,我可以替你做工作。”后见覃异之去心已定,蒋经国也就只得尊重他的意见。此后,蒋介石提名覃异之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让他担任蒋经国的助手。
当时,调覃异之到“总统府”工作是已内定了的事情,且外界也有所传闻。覃异之后来离开南京时,尚有许多人不解,都说他失去了一个上进的机会。只是,覃异之听后大多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解放战争后期,覃异之不愿与共产党打仗,渐渐疏远了与蒋氏父子的关系,并打着副总统李宗仁的牌子救了不少人。1949年5月1日,蒋介石逃离大陆之前,命覃异之到停泊在吴淞口的一艘军舰上开会,覃异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感到凶多吉少,巧施小计,于5月10日乘飞机经广州回到广西宜山九渡街老家。之后,他冲破特务的监视,趁大雨龙江水涨,夜晚乘船到了柳州,又获得陈纳德的帮助,全家人坐上飞机抵达广州。6月,携带家眷到了香港。到香港后,他与龙云等44人在香港通电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覃异之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水利部参事室主任等职。为做好台湾工作,争取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他多方奔走呼吁,并于1955年6月、1964年11月11日、1965年1月24日,先后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给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同学的公开信》《致台湾省主席黄杰的公开信》《与刘安褀谈谈时局》等文,为中国共产党作统战宣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第52军,有一位姓罗名怒涛的四川南川人,随关麟征将军驻防文山5年。他于1927年8月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成都中央军校办公厅副官处少将副处长。1941年,由湖南经桂入滇,进驻文山,担负滇东南一带的边防任务,任第九集团军第25师第73团副团长、团长,期间曾一度担任第九集团军中校参谋。在云南驻防期间,罗怒涛曾被派往缅甸边境的八莫、密支那等处参加中美合办的军官培训班学习。1945年,任第九集团军第2师4团上校团长,9月奉命率部由滇东南开往越南,先后在河内、海防驻守,解除日军武装,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投降。1947年,经关麟征将军引荐进入成都陆军军官学校任副官处少将副处长。1949年冬,随成都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三总队参加了起义。
据其后代描述,罗怒涛不吸烟,不饮酒,更不参与赌博,在戍边军防的余暇,他惟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尤其是文史方面的书籍。罗怒涛从军之后,一直在关麟征将军麾下任职,随关麟征出生入死、南征北战。
在古北口抗日作战中,罗怒涛负伤后被送往北平协和医院治疗,在医院里又与关麟征将军的病房毗邻,因此,他跟关麟征将军的私交甚密。日军进占越南,第52军驻防文山后,罗怒涛曾将关麟征的“征”字拆开,戏称关麟征将军为“文山主人”,其意:一是指关麟征将军为文山地区最高军政首脑;二是因为关麟征的“征”字的繁体字写作“徵”,右边为一个反“文”,中间的上部为“山”,下部似“主”,左边是一个双人旁,整个字由“夊、山、主、彳”四部分构成,巧妙地道出了关麟征将军与文山的缘分,他能得到文山老百姓的拥护,让文山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不致沦陷,这也足见罗怒涛对文字学的酷爱和跟关麟征将军关系之密切。关麟征将军也不负“文山主人”之盛名,由其布防的滇南抗战东线——文山地区,让日军不可逾越;麻栗坡、马关一线,成为侵越日军北进中国的“硬门坎”,关麟征将军在文山地区研创的“三合战法”也由此出名。
在驻守云南的这段时间里,罗怒涛与妻子带着儿女们一同随军营调防多次更换居所。1945年7月,罗怒涛的又一个儿子在云南蒙自县芷村火车站降生,因此取名为罗芷村,读中学后改名为罗乔敏。
在一些老兵的回忆中,也提到了他们驻防云南的往事。
原国民党第8军抗战老兵黄子明回忆:1939年,他偶然遇见一批自昆仑关大捷后回地方休整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的官兵。闲聊后他被打动,虽然当年他才有14岁,没多想便为抗日救国参了军。最初编在第5军荣誉第1师,后荣1师划归第8军建制,他作为少年兵被编入师军乐队。1940年后,他随部队转战于湖北长阳、湖南、贵州等地,后被调往云南,先至滇东南的砚山、文山、马关等地,1943年急转至滇西保山惠通桥阻击日军自缅甸长驱入侵,后随军队一直与日军隔江(注:指怒江)对峙。1949年,黄子明在国民党军第8军第3师第8团任军需主任,后在滇南开远起义。
据第52军老兵李金甫回忆:1941年腊月,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入伍后,先是在四川广安集中,然后又经重庆转送“云南,在保山(注:应为文山)接受军事训练”。1942年初,李金甫被编入陆军第52军195师83团(注:应为583团)3营3排7班,从此走上了抗日前线。1943年,李金甫在滇南防御作战中负伤。当时是“在屏边(注:从其所述分析,应是河口或马关)一线阵地”,日军的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战壕,爆炸使这位19岁的战士永远失去了左眼,并且右耳失聪,手臂和胸部多处中弹,李金甫随即被送入医院治疗,以后又随部队辗转各地,历经多年后才返回了四川家乡。
1943年10月,黄埔军校第18期步科学生黄天被任命为第8军荣誉第1师第2团第3营重机枪第3连少尉排长,奔赴文山地区再次受训,学习美式枪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三个月后,他所在的第2团全部被派往中越边境的马关、河口驻防。第8军调防滇西后,黄天参加了松山战役。
历史不会忘记,镇守滇南的第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充分利用文山、红河地区山高谷深、河流纵横的地理特点,沿中越边境线严密布防,发动群众支前参战,联合沿边土司武装,将文山与红河东西两条战线构筑成军民联防的铜墙铁壁,让日军望而却步,终于据守住了祖国的西南大门。当时,美、英、苏等盟国驻华武官分别到文山、红河两防线视察,对“防守滇南作战计划”的“防御之严密,士气之高昂,手段之高超”的防御体系钦佩不已。英国驻华武官邓吉斯少将感慨地说:“我若是日军司令官,天皇下令要我由滇南进攻昆明,我只有自杀!”
中华儿女苦作战,誓扫日寇不罢休。滇南抗战,文山、红河地区由抗战大后方变为边防前沿,先后由第60军第182师、第184师、第9集团军第54军、第52军、第8军驻防。日寇侵占越南后,重兵云集越北地区,与文山、红河地区相对峙。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文山、红河地区军民共赴国难,积极投入到了滇南抗战的洪流之中。
(未完待续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林浪平)
(编辑:李云淑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