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挤掉“不见面”水分
发布时间:2022-04-24 17:13:46
当前,全国各地为打造一流营环境推行“办事不见面”举措已逐渐成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王牌”,更是简政放权的初衷。但是一些地方把“不见面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将便民利民的“快捷键”演变为“暂停键”或“倒车键”。“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还需挤掉“不见面”的水分。
挤掉跑的水分,变“群众跑”为“网络跑”。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再到现在的“不见面”,折射了各行各业在行政审批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群众和企业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然而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见面率”,“一刀切”让企业和群众选择“见面”方式办理行政事务,不但手续繁琐,也会影响办事时效。尤其是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划的当下,一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宜多多提倡不见面办事,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打破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让网络多跑腿,方能让群众急难愁盼之事一线直达,变“群众跑”为“网络跑”,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挤掉效率水分,变“自我满意”为“群众满意”。办事效率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假如作为政府部门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慢节奏,就会成为一种城市病。群众的满意度,往往是对工作效率最好的肯定。因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标尺”和“硬指标”,需要来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摒弃“自我满意”“差不多”“我不是最差”的现象,多到基层一线“体验式”“互动式”服务群众,用“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实现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蝶变,真正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办事的力度、温度、速度,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挤掉落实水分,变“注重形式”为“躬身为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是否真正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工作落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当前一些干部为群众办事只注重形式,把“以人民为中心”变成粉饰政绩“口号”。要让实体经济为群众增收致富,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想方设法把群众的事办好办成,力戒追求“不见面”的形式主义,以群众刚需为重心,不照搬照抄,摒弃“旁观者”的心态,拿出“抓铁有痕”的态度,甘当“店小二”,扎实推进“不见面”办事机制制度化,让不见面办事成为常态,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事,转变工作作风,接地气、聚民气地做好事、实事,源头上解决“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问题,用干部的“落实速度”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挤掉考核水分,变“多而杂”为 “少而实”。考核是检验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指标。但是一些地方对营商环境的考核设“门槛”,种类多、项目杂,使得考核变味走调、重复考核失去重点,导致基层干部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甚至滋生“数字造假”形成“造假歪风”。因此,避免营商环境考核陷入形式主义,需要挤掉考核“水分”。在考核指标的制定上对企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实事求实,以项目落地为要,做到考核事项一清二楚,避免重复考核,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为民服务上,解决群众急难盼愁的事。在考核中坚决不做虚功、挂空挡,围绕营商环境出现的问题,把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干部的“成绩单”,检验真伪、区分优良,真正挤干考核“水分”、晒出实绩“干货”。
(周来)
(编辑:侯佑琴 排版:向传帅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