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擦亮七都名片 舞活旅游龙头
发布时间:2022-04-26 11:18:07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文山州紧紧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战略定位,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旅游革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出一条“旅游+”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州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拥有量还不成正比,产品种类单一、形式简单、内容贫乏、特色不足、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是文旅融合不够的表现。下步需要树牢“文山只有一个世外桃源”理念,聚焦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消费需求新趋势,促进全域“旅游+”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擦亮文山旅游品牌。
擦亮“生态游”品牌,让文山旅游绿意盎然。文山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赋予了多元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是文山最厚重的底色和最重要的王牌。我们要用生态“穿针引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深度挖掘气候、生物、温泉、民族医药等资源,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释放生态效能,开展创意设计,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生态旅游体系,让旅游产品多样化、精品化、个性化发展,打造“四季游”品牌,用好风景“洗”眼、好空气“洗”肺、好环境“洗”心,让每一条河流在守护中更加澄澈清明,让每一座青山在保护中更显绿意葱葱,吸引八方游客聚集文山。
擦亮“文化游”品牌,让文山旅游业多彩绚丽。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比较效益高,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是目前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我州旅游产业的一个缺陷,就是功能单一和文化“缺失”,唯有在旅游业上赋予更多文化根脉,才能为旅游业铸魂。我们要突出文山民俗、农耕、乡土和非遗多元文化特点,厚植文化基因,注入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旅游文化传承,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的加持,厚实全州旅游产业底蕴,提升旅游“含金量”,让全州的旅游文化产业枝繁叶茂、茁壮发展。
擦亮“红色旅”品牌,让文山旅游业“绿里透红”。文山是革命老区,待保护开发的红色资源还很多。针对我州红色旅游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我们要突出“红配绿”理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全州红色文化资源编制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积极整合州内资源,联动州外资源,以红色旅游为主基调,注重红色文化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为战略目标精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协同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擦亮“康养旅”品牌,让文山旅游业点面开花。当前,我国居民正在进入“避暑避霾避寒、养生养心养老”的大众旅游时代,相比短期乡村游,康养游更加注重品质与养生,具有滞留时间长、旅游节奏慢的特点。因此,发展旅游业不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旅游业延伸加链。针对我州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问题,我们要将康养游纳入产业发展版图,导入吃、住、游、购、娱等业态,推动现有项目提质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文化遗产+旅游”“民俗+旅游”“演艺+旅游”文旅融合产品,健全夜景、夜演、夜宴、夜娱、夜购、夜宿“六夜体系”,推进“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体育”等“旅游+”与“+旅游”多产联动,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实现点上开花、线上飘红、面上结果。
一业兴,百业兴。站在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文山旅游市场商机无限、大有可为。我们要从更高层次、以更宏大视野来为文旅产业发展破局,把文山这张全国的世外桃源名片打造建设得更加闪亮。
(盘得胜)
(编辑:陈慧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