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排头兵,还需再下硬功夫
发布时间:2022-05-06 17:06:14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还需再下硬功夫。
聚焦共同奋斗,在党的全面领导上下真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云南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优势。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水平,坚持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扎根边疆 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典型引路打造一批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典型的民族特色村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观念。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收集研判涉及民族关系的网情、舆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聚焦共同发展,在富民兴民上下苦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重点工作,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持续落实落细民族产业“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系列措施,加速高原农业、旅游业、民族特色产业、夜间经济的开发与深度融合发展,以民族特色旅游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与持续稳定增收能力。
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推动民族地区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民族地区更好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
聚焦共同治理,在和谐稳定上下细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健全边境安全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和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建设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完善“智慧边境”建设,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空间,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等工程,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强化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纽带作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整治非法宗教活动,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聚焦共同繁荣,在文化交融上下实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挖掘、整理、记录、出版和研究,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事业中,以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各项发展,大力开展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融,使各民族文化在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相知、相亲、相惜,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文化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邢启韦)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