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用“美学经济”引爆乡村振兴“热点”
发布时间:2022-05-10 14:15:45
随着一大波“城郊营地、农庄农场、田园综合体、轻奢露营地”爆红,迅速成为当下新晋的网红打卡热点,人们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不断升级,乡村美学孕育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美学经济。乡村美学经济以创建全域旅游为抓手,用美学放大现有旅游、农业等资源优势,以美学项目激发城乡活力,全力构建生态美、经济美、百姓美的美美与共新格局,让美学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精准建库引路,为美学赋能打基础。俗话说:“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乡村美学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整体谋划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各职能部门要实现思想破冰,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关系,以共情的心灵为底色,以共融的经济为触媒,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进行系统化重组,打破地域、区域和行业的思维局限,把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整体谋划,分类建立乡村美学项目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力量,推动硬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打好整体发展基础库。同时要聘请专业美学设计师搭建出整体构架,举办“乡村美学设计方案征集”“我为家乡献一策”等活动,吸纳当地艺术家、优秀的民间艺人、乡土人才,建好美丽乡村人才储备库,为乡村美学赋能加力。
用规划留住美感,提升乡村美学质感。建画里乡村,留梦里水乡。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美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导致开发和建设形式出现一刀切、同质化倾向,留不住乡愁、体现不出美感。各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合理规划,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唤醒沉睡已久的乡村文化底蕴,防止大拆大建盲目投入和低水平、同质化建设,保护好村落传统风貌。要利用好乡村美学专业人才的智慧,为发展乡村民宿、庭院经济、现代田园综合体等乡村美学经济实体提供创意设计服务。大力推广“公司+农户、集体+农户”经营模式,使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共同助力,让美丽乡村达致“诗意的栖居”。
推动串点成景,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型”靠政府,根和魂是“群众”。各职能部门要尽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样板,推广一批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让乡土、风物、民俗,在美的渲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用乡土之美留住乡愁乡韵,潜移默化的改变群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独特的乡村之美。鼓励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对当地美学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塑造“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美学经济产业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村落、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提升乡村治理和村落运营水平,使美丽乡村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
促进产业融合,激活美学源头活水。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乡村振兴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美学生态复兴之路,以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平台为抓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启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充分释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新活力。探索“党建引领+文化底蕴”、“乡土文化+创意农业”等多种模式,挖掘乡村美学文化内涵,寄情于山水之外,让艺术碰撞上乡土,开办一些乡土文化剧场、民俗体验馆、文创馆等,开发一条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的产品线路,丰富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推进经济收入从卖产品到卖环境的转变。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让美学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根在乡村,遵循美学经济发展规律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活水。
(吴丹)
(编辑:徐珺 排版:张振飞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