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2-05-10 14:23:04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作为农村的最主要产业,对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打造出从“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的产业链,是当下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答好新时代农村的“农业”考题,要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方面入手,建全建好农业产业链,促使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文山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发挥作用。
坚守初心,找准价值链。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品从生产到被消费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价值链。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准且永远不能变的一环是群众的利益。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把握好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度,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例如丘北县腻脚乡正在探索“让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零资金投入生产,占一定比例收益股份”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可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解决好百姓启动资金不足以及当地就业的问题,让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实现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拉高标杆,做强企业链。近年来,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种子不断改良,国家免税、补贴等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本都是增产增收,但是农民的收入却还没表现出明显增加。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总是只能出售最原始的生产产品,没有精深加工的条件,就没法形成中高端产品去实现利益的更大化。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引进一些品牌硬、有实力、有技术、有爱心的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相匹配的大企业,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各级职能部门应拉高对企业服务当地农业水平和意愿的标杆,简化企业进驻的各项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文山带上显现。
科学研判,拓宽供需链。省委王宁书记提出“一线工作法”,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农产业发展,要眼睛向下深入到一线,去了解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要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要对当地农田农地面积、适宜种植产业、以往种植效果等做到如数家珍,找准供应链。要眼睛向外,看清楚当下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要求、渴求,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准需求链。立足调研,科学研判,不断拓展自己的农产品加工技艺,让更多种类、更好品质、更新特点的产品流入千家万户,让农产品供需链越走越宽。
站高望远,织密空间链。“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州委陈明书记提出要把文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我们应该把眼光看向全国,看向世界,先做精做优自己的产品,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把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除此以外,农产业的发展,不应只是局限于食用产品,还需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角度去发现、去探索。要从各个空间领域入手,织密产业的空间链,让农产品在多地区、多领域崭露头角。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抓好农业产业链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扣,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农业发展应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让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很快能在文山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胡俊涛)
(编辑:徐珺 排版:张振飞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