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深耕“土特产”淘出“金链条”
发布时间:2022-05-11 11:15:57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名优特产作为“会说话”的绿色产品,或承载着历史文化,或体现了风土人情,或反映了饮食习惯,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就云南各地而言,虽然全省农特资源丰富,许多县(市)属于特产之乡。但全农特产市场体量小、缺乏品牌影响力、产品附加值不高,成为制约“云品出滇”的短板。面对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我们要把“有而特、特而精、精而链”作为杀手锏,切实依靠标签化赢得消费者青睐,真正让“云品”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应力求“有中生特”,避免农特产品同质化。所谓“特”,就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属性,确保“特中更强”“优中更好”,防止同类化竞争。因此,抓发展产业,绝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我们要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资源禀赋,发挥好名优特产这个“小行当”的作用,让原料产自本地、加工落在本地、用工来自本地,尽快编制完善各地特色产业专项规划,对资源富集、企业较多的产业,可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基地集中的思路,应从“标准”制定入手,建立严格的追溯体系,推动传统小农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强做做优农特产业;对企业少、规模小、分布散的产业,通过优胜劣汰,梳理出一批有比较优势、能代表当地的农特产品,为不同消费群体打造“量身定做”产品,全面抢滩新的国内国际市场,着力构建“云字号”产品销售体系,发挥“以小博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应力求“特中生精”,提升云品的影响力。当前,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绿色、有机是农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关键是要解决“精不精”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市场观念等因素影响,我省大多特产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较弱,加之引导不够,对创什么品牌、怎样创品牌、为什么创品牌等缺少专业认知,导致品牌影响力不强。我们要结合乡村振兴实施,开展新一轮绿色有机认证提质行动,加强对现有地理标志品牌的管理和运用,并加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深加工的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让“云字号”农产品走出去。要树立全省全省“一盘棋”理念,为产品赋能、商品赋值,加大产品开发、营销力度,将8个县(市)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捆绑销售,发挥1+1>2的增值效应,探索推出“一州(市)一品”或“一州多品”品牌,真正形成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品优势,将各地美食美味集中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应力求“精中生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做强做优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不但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当务之急,更是把握先机和掌控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近年来,由于我省大多特产企业处于成长期,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下步我们需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校企联合攻关等方式,对特色资源的食用、药用、健身、美容等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论证,选准深度开发的产品种类和价值点位,解决“有链可延”问题;要围绕市场消费需求导向,结合各地实际,加快构建原料进厂近、集中收储便、产品出厂快的生产流通体系,加强产品品类研发力度,努力生产出适销对路、质优价美的产品,解决“怎样延链”问题,扩大产品的受众面和消费频次。同时,要借助直播带货等形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推动农特产品“触电”抱团“上网”,让“云字号”走出云南,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全面冲刺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下足“绣花”功夫,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巩固和提升特色产品优势,把“小品种”打造成“大产业”,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新路。
(盘得胜)
(编辑:徐珺 排版:张振飞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