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擦亮“中国七乡”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2-05-23 15:01:21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作为名贵中药材,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光照不可或缺。云南文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三七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因而被称为“中国三七之乡”。但要擦亮“中国三七之乡”这一名片,还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三七产业链。
拉长优势,发挥产业链“优点”。在明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曾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止血散血定痛”,三七的药用价值已被医学界所认可。随着现代科研人员对三七研究的深入,三七的药用价值更是得到了科研数据的充分肯定。三七的药用价值巨大,但其较高的生长环境要求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文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能够让三七在文山落地生根,再加上几代文山人对三七种植技术不懈地研究和改进,能够让三七由野外生长变为人工种植,产量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虽然现在三七已经能够在壮乡苗岭落地生根,但三七的效用并未得到最大化的开发,更多人对三七的效用了解仅仅停留在止血化瘀,而不知道三七的其它功效。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文山对三七独特的生长优势,深度挖掘三七的药用价值,多方面探索三七与其它药材配伍之间的相须与相使作用,不断提升三七的道地属性,进一步扩大三七产业规模,强化三七产业链优点。
补齐短板,打通产业链“堵点”。三七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价格不一、看人叫价,私自加工、偷工减料......走进文山三七国际交易市场,这些问题偶尔发生。金杯银杯不如顾客口碑。如果这一乱象不治,那文山三七产业路在何方?只有规范三七加工处理、严格评定三七品质等级、制定出台三七交易细则、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三七交易售后服务机制、鼓励和选树一批典型优质三七经营店铺和中小型企业,才能进一步解决三七交易问题及乱象,为顾客排忧解难、打开方便之门,树立好文山三七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提升文山三七知名度,打响文山三七道地品牌,提升顾客对文山三七的满意度和信赖感,从而打通三七产业链中三七交易这一堵点,有效扩大三七交易量。
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亮点”。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一个产业想要发展行稳致远,就离不开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不是异想天开的空想,不是照搬照套的抄袭,而是符合实际的实干、因地制宜的创新。文山三七产业的创新发展,要立足于根本,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上不断提升。通过加大对三七生产的研发力度,减少三七种植过程中农药的过度使用,加强三七病虫害预防和治理,进一步提升三七生产的品质与规模。文山三七产业的创新发展,要积极借鉴优秀经验,在现有的产品研发上不断优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积极向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取经,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其发展优势,再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结合三七每一个部位的效用,研制多种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产品,并积极与大众知名度高的品牌合作。如三七花清热降火,可与农夫山泉、加多宝等知名饮品合作;三七粉滋补健体,可与东阿阿胶、汤城倍健等著名营养品合作;还可研制三七香水、沐浴露、面膜、洗衣皂等系列日用品,多维度走出一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提升三七产业链亮点。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实做一件事。想要擦亮“中国三七之乡”这一文山名片,必须要以“今天再早也是晚,明天再晚也是早”的效率意识扎实推进三七产业链强链补链提链,进一步推动三七产业行稳致远、进而有为,闯出一片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陈芬)
(编辑:刘梅 排版:向传帅 审核:梁丹)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